隆基的策略是,对于能够参与竞争的技术路线都会进行投资和跟踪,多技术路线同时布局。
此外,在新材料开发方面,2021年,公司研发生产的高强度合金钢边框组件在行业内率先发布,其在确保与铝边框加工精度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不仅具备更优的抗撕裂能力,相关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也远低于传统铝材。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客户满意度统计为96.59%,达成年度满意度目标(94%)。
根据报告显示,公司在2021年内多次打破组件效率世界记录,实现高效异质结系列组件最高功率达到 721.016W,组件效率高达23.65%。种种有效举措推动东方日升快速发展,未来有望进一步完成业绩突破。日前,高功率组件技术领跑企业东方日升发布了《2021社会责任报告》(下称报告),全面披露了公司在过去一年中的可持续发展绩效表现,且同步系统阐述了公司在企业治理、科技赋能等方面所做出的有效探索及成效阿特斯2020年三季度披露的储能项目储备已经超过6GWh、阿特斯2020年赢得近1吉瓦时储能项目合同,目前储能项目储备总量近9吉瓦时。对此,阿特斯的解释是:2020年阿特斯在全球累计销售1.4GW电站项目,截至2021年1月31日,项目储备总量超过20GW,需要资金就很多,所以不可能把制造板块也做的很大。
这是2020年底时,老红长期关注阿特斯后的一篇随笔的题目。这两年,光伏产业处于疯狂的产能扩张之中,规模小的企业想要一步跨入大企业行列,大企业想要消灭其他企业,于是光伏企业产能扩张的消息不断。而这一切,更像是光伏行业的一个宏观宿命。
就跟家电、手机、汽车等消费品一样,在推广初期,产品、技术及成本等制造因素很重要,但到了后期广泛应用阶段,制造因素变弱,品牌和渠道为王,甚至出现专门的品牌商,不需要制造环节了。但是,今年国内外光伏装机表现亮眼,不惧组件价格高企,看似不明觉厉,实则光伏装机影响因素正从制造端转向市场端,光伏行业价值链正在迎来新一轮重构。过去一年,光伏行业在碳中和浪潮中大红大紫,资本汹涌,预期爆棚,制造端价格大幅上涨,严重制约了下游装机需求。海外市场需求同样旺盛,今年1-3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额约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出口量约41.3GW,同比增长109%。
欧洲市场是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的第一大海外市场,2021年及今年一季度占比超过40%。为此,光伏电站收益率的决定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市场端的认识也逐渐客观理性,不得不接受现实。
市场端也有超额利润光伏不光是技术活,还是市场活,光伏装机不仅受技术成本影响,而且越来越受市场端非技术成本的影响。市场端与制造端之间的商业关系已经发生微妙变化,上下游之间的博弈也呈现新态势,为此市场端的装机需求正在摆脱组件价格(技术成本)的扰动,更多考虑资金成本、宏观收益率、隐性花式负担、碳排放等非技术成本,回归宏观现实。这又如何理解?从制造端主导转向市场端主导关于光伏电站投资的影响因素,本公众号于今年4月1日和4月9日分别发表了《成本向下,负担向上,光伏收益率难逃宏观局限性》和《对比锂电,谁说光伏上游没有稀缺资源?》,都有涉及,相关观点:光伏平价之后,决定光伏项目收益率的关键因素将不再是制造端,而是太阳光资源的可获得性及其潜在的获得成本,不同国家、地区或领域存在差异。4月份,国内光伏装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其中,部分光伏市场和场景,对品牌和渠道的要求较高,比如户用光伏、工商分布式、BIPV市场、海外市场等,相应的品牌和渠道溢价,自然更加明显。今年以来,组件价格继续高企,总体维持在1.9元/W左右的高位,近日甚至还有进一步涨价的风向。组件价格因素对收益率的直接影响正在减弱,组件价格高企,非技术成本变低;组件价格回落,非技术成本变高,最终收益率并非微观的组件价格决定,而是宏观收益率决定。如果说制造端技术迭代有超额利润,那么在市场不断纵深和场景不断丰富的背景下,市场端也可以有超额利润,尤其是品牌和渠道的价值越来越大。
在目前较低宏观利率水平的背景下,社会资金充裕,优质资产稀缺,市场供需充分博弈,光伏项目很难享受超额收益,合理收益率将是正常状态,各种花式负担必然会层出不穷地冲击光伏度电成本下降带来的收益。组件巨头们既可以引领新一代电池技术创新,还承担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及各种场景的渗透,市场端的先发优势尤为明显。
如今,组件价格依然高企,甚至不降反涨,为何装机反而转向回暖,大有需求积蓄之后再释放的态势,尽管有类似大型风光基地这样的政策推动,但去补贴之后,光伏装机终究还是市场化行为。此外,欧盟正在考虑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安装屋顶光伏系统,便于摆脱能源依赖
而这一切,更像是光伏行业的一个宏观宿命。市场端也有超额利润光伏不光是技术活,还是市场活,光伏装机不仅受技术成本影响,而且越来越受市场端非技术成本的影响。可见,光伏装机影响因素正在从制造端向市场端转变,光伏行业价值链迎来新一轮重构,市场端的价值越来越大,也可以享受超额利润,具有品牌和渠道优势的组件企业更可以享受市场溢价,组件巨头更为明显。市场端与制造端之间的商业关系已经发生微妙变化,上下游之间的博弈也呈现新态势,为此市场端的装机需求正在摆脱组件价格(技术成本)的扰动,更多考虑资金成本、宏观收益率、隐性花式负担、碳排放等非技术成本,回归宏观现实。组件价格因素对收益率的直接影响正在减弱,组件价格高企,非技术成本变低;组件价格回落,非技术成本变高,最终收益率并非微观的组件价格决定,而是宏观收益率决定。典型表现比如,国内户用光伏的推广和发展,尤其是去年以来的突飞猛进,市场端就功不可没,尤其是头部企业,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引导了行业的规范发展,刺激了各路资本包括能源央企的积极介入。
概言之,光伏电站的收益率决定因素,正在从以前的制造端(技术成本)导向,转变为市场端(非技术成本)导向。4月份,国内光伏装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这又如何理解?从制造端主导转向市场端主导关于光伏电站投资的影响因素,本公众号于今年4月1日和4月9日分别发表了《成本向下,负担向上,光伏收益率难逃宏观局限性》和《对比锂电,谁说光伏上游没有稀缺资源?》,都有涉及,相关观点:光伏平价之后,决定光伏项目收益率的关键因素将不再是制造端,而是太阳光资源的可获得性及其潜在的获得成本,不同国家、地区或领域存在差异。为此,光伏电站收益率的决定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市场端的认识也逐渐客观理性,不得不接受现实。
今年以来,市场端明显回暖。组件巨头们既可以引领新一代电池技术创新,还承担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及各种场景的渗透,市场端的先发优势尤为明显。
在这个背景下,拥有品牌和渠道资源的组件企业尤为受益,尤其是组件巨头,而我国拥有全球前六大光伏组件企业,他们占据了全球约70%的市场份额,市场渗透全球各个角落和各个场景。5月16日,本公众号系统分析了光伏组件的乘数效应及组件巨头的全新价值主张:组件环节执光伏行业牛耳,乘数效应十分明显,在产业链一体化、场景多元化的背景下,向上可以深入制造端,尤其是技术迭代突出的电池片,获取超额利润;向下可以涉足场景端,尤其是海外市场和户用光伏,获取品牌及渠道溢价。如今,光伏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应用场景不断纵深,从北美到南美,从欧洲到澳洲,从集中式到分布式,从工商分布式到户用光伏,从渔光互补到大型风光基地,从光伏+储能到光伏+建筑,等等。在目前较低宏观利率水平的背景下,社会资金充裕,优质资产稀缺,市场供需充分博弈,光伏项目很难享受超额收益,合理收益率将是正常状态,各种花式负担必然会层出不穷地冲击光伏度电成本下降带来的收益。
如果说制造端技术迭代有超额利润,那么在市场不断纵深和场景不断丰富的背景下,市场端也可以有超额利润,尤其是品牌和渠道的价值越来越大。但是,今年国内外光伏装机表现亮眼,不惧组件价格高企,看似不明觉厉,实则光伏装机影响因素正从制造端转向市场端,光伏行业价值链正在迎来新一轮重构。
过去一年,光伏行业在碳中和浪潮中大红大紫,资本汹涌,预期爆棚,制造端价格大幅上涨,严重制约了下游装机需求。在这个背景下,市场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要。
就跟家电、手机、汽车等消费品一样,在推广初期,产品、技术及成本等制造因素很重要,但到了后期广泛应用阶段,制造因素变弱,品牌和渠道为王,甚至出现专门的品牌商,不需要制造环节了。此外,欧盟正在考虑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安装屋顶光伏系统,便于摆脱能源依赖。
目前那些观望的装机需求,还在期盼光伏制造端成本下降,可能意义不大,因为这无助于提升收益率。欧洲市场是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的第一大海外市场,2021年及今年一季度占比超过40%。目前,在获取国内光伏资源的时候,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花式负担,潜在获得成本繁杂,并逐渐沦为公共事业,难以享受超额收益,收益率与我国宏观收益率趋于一致。其中,部分光伏市场和场景,对品牌和渠道的要求较高,比如户用光伏、工商分布式、BIPV市场、海外市场等,相应的品牌和渠道溢价,自然更加明显。
今年以来,组件价格继续高企,总体维持在1.9元/W左右的高位,近日甚至还有进一步涨价的风向。如今,组件价格依然高企,甚至不降反涨,为何装机反而转向回暖,大有需求积蓄之后再释放的态势,尽管有类似大型风光基地这样的政策推动,但去补贴之后,光伏装机终究还是市场化行为。
光伏装机蓄势再出发2021年,受光伏组件价格上涨的冲击,全球及国内光伏装机不及预期,全球光伏装机同比增长30%,国内光伏装机增速仅14%,其中集中式电站下滑27%,增长主力来自价格承受力更强的户用光伏,同比增长116%。一季度,国内光伏装机13.21GW,同比增长148%,其中集中式4.34GW(占比33%),同比增长72%;分布式8.87GW(占比67%),同比增长215%,其中工商分布式6.32GW,同比增长308%;户用光伏2.55GW,同比增长102.4%。
海外市场需求同样旺盛,今年1-3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额约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出口量约41.3GW,同比增长109%此后,协鑫科技又在江苏徐州、四川乐山以及内蒙古包头分别规划建设了两个10万吨及一个30万吨颗粒硅制造基地。